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教育人文> 新馬寺電子回收 推廣至校園

教育人文

字級

新馬寺電子回收 推廣至校園

【人間社 徐麗麗 馬來西亞新山報導】 2024-09-28
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南馬協會應寬柔中學至達成分校的邀請,9月27日到校舉辦「電子回收」培訓講座,以提升學校「自然與環保協會」的會員對電子回收的認識,了解回收的運作流程。

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白象幹部三級暨善財講師胡柏瑜,透過卡牌遊戲,讓學生認識聯合國所推行17項永續發展的目標,包括無貧窮、零飢餓、優質教育、性別平等、氣候平等、水下生物、陸地生物等,繼而延伸到電子環保的相關課題。胡柏瑜也相約會員們,一起與全世界人類努力,奔向2030聯合國永續發展的17項目標。

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南馬協會理事E-waste專案統籌人歐陽智謙,為學生解說分辨電子產品的種類,面對電子垃圾日以劇增,及隨意丟棄電子垃圾會造成環境汙染影響人類健康,並提出如何妥當處理電子垃圾等。他鼓勵在場的老師和學生們,一同為環保盡一份力。

歐陽智謙希望藉由講座會提高會員對電子回收的認識與意識,他認為環保教育須從小扎根,學生長大後承擔愛護環境的責任,從而促進地球永存,世界共好的願景。

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聯課處主任陳秋憶指出,這次舉辦講座是一項新嘗試,之前協會進行的環保項目是一般的資源回收,所以希望藉著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個初步的概念,學習了解什麼是「電子回收」。陳秋憶計畫在校園先做嘗試,然後再慢慢推廣到社區。也會帶著學生一同參訪新馬寺學習電子回收的運作流程。

來自「自然與環保協會」的幹部們,不約而同被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的目標深深觸動,高一班的會長鄧靜心分享,印象最深刻的是排在第一項的無貧窮,她感到意外,原來貧窮有身分階級的區分、資源的差別等,都會帶來社會影響。

協會副會長杜怡樂分享,對環境保護才能讓動物有更好的生存環境,也不要認為回收就是撿垃圾而已,它等同救助了動物,讓動物也擁有生權。協會副會長李敬毅分享說,這17項持續發展項目,深深感觸無貧窮、無飢餓等,都得從個人開始,再延伸到社區及全世界。關於電子回收方面,先前廢棄的電子產品都只是放在一邊也不知道要怎樣處理,聽了講座後,對處理電子產品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,也了解妥善處理回收的重要性。

加入該協會4年的潘勃宇分享,以前完全對電子廢棄產品的處理完全不知,今天終於學習到電子回收的方法。
12345678910第1 / 433頁
追蹤我們